一、举杯齐眉的典故?
不是举杯齐眉,是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
该成语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以表示尊敬。后形容夫妻俩夫妻互相尊敬。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日:“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
二、举案齐眉的典故完整版
举案齐眉的典故完整版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典故都广为人知,其中之一就是“举案齐眉”。这个典故源自于《韩非子·显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被赞誉为非常经典的例子。
这个典故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中国。那时候,古代的学者们都非常看重举案齐眉这个行为,认为这是一种很规范、很接近完美的举止。
讲述这个典故的文章中写道:在某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位名叫张子房的学者,他身体十分虚弱,只能躺在床上。然而,他的世故相识许多热爱学问的朋友们,为了不打扰他的休息,都远远地站在房间的门外。就在这时,他的朋友们忽然听见了一阵巨大的响声,仿佛是天崩地裂一般。
这一声巨响是因为张子房突然用尽全身的力量,一下子坐起来,并用手举着桌子,桌上的杯碗跟着敲了一下,自觉非常尴尬,于是立即高举案子。于是,张子房的朋友们见到了这幅情景,都大吃一惊,十分佩服他的自律和举止。
这个典故所表达的意义是,举案齐眉代表了一个人追求完美、严谨和高尚的品质。无论是在学问上,还是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完美都是一种美德。这个典故激励人们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里,许多人都尊重举案齐眉的行为。它不仅代表了人的修养和品德,也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只有那些被认可为高尚的人,才能够做到举案齐眉。
而如今,虽然社会发展已经改变了很多,但举案齐眉的意义和影响力仍然存在。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通过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来提升自己。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举起案子,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在工作中,举案齐眉的意义是我们要追求高标准的工作 ethic。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认真负责。不应该心浮气躁,草率从事。只有将工作看做是自己的追求和意义,才能够做到举案齐眉。
在生活中,举案齐眉也是一种处世之道。我们要尽可能遵守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做到正直和高尚。这样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举案齐眉与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强调自我价值和成就。虽然举案齐眉这个典故的内涵和语境已经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举案齐眉的道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只有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举案齐眉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鼓励我们要追求卓越,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求学过程中,我们要举起案头的书本,不断探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在职场中,举案齐眉代表了我们要展现出专业的工作精神,不只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做到完美、无可挑剔。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信赖,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
同时,举案齐眉也是一个人品和道德修养的体现。无论是在与他人相处还是处理问题时,我们都应该表现出高尚和正直的品质。这样才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举案齐眉的精神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它代表了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的品质。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举起案子,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就。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举案齐眉都是一种处世之道。我们要尽可能遵守规则和准则,发扬高尚的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更好的机会和成就。
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典故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是一句深含哲理的典故,它传达着婚姻中应有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情感理念。婚姻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步,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经营和维护,才能使其更加美满幸福。
举案齐眉
举案齐眉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儒家思想,意思是夫妻双方应该平等相待,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古代,鼓励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和关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婚姻观念也深植于人们的心中。
在当今社会,举案齐眉的含义不仅限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它提醒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意见和选择。
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这个词汇形象地描述了夫妻双方应该像宾客一样彼此尊重。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更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延伸。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关心、体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
相敬如宾并不意味着没有争吵和冲突,而是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进行沟通和解决。相互尊重不仅能够增强夫妻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为孩子树立榜样,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意义和作用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是一种婚姻理念,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够加强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婚姻中,夫妻双方互相尊重和关心,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提高婚姻稳定性和幸福感。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也有助于家庭和谐。夫妻双方都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应该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共同努力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对于子女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保障,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实践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要实践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夫妻双方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实践的方法和建议:
- 沟通和理解:夫妻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感受。
- 平等分工:家庭事务应平等分工,夫妻之间应互相承担责任,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
- 关心和体贴:夫妻之间要相互关心,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和内心感受,体贴对方的情感需要。
- 尊重和支持: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和选择。在对方追求事业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鼓励。
- 共同成长:夫妻之间要共同努力成长和进步,为家庭的幸福和美满而共同奋斗。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是一种高尚的家庭伦理,也是现代婚姻幸福的重要保证。夫妻双方要秉持这一理念,以平等、尊重和关爱为基础,共同打造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四、举案齐眉的典故,举案齐眉是什举案齐眉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文人叫梁鸿,很多女人想要嫁给他,但是他都没有同意,后来他娶了虽然又矮又丑但品行很好的孟光,后来梁鸿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两人被迫流落到吴中,有一天孟光举着托盘举到与眉毛齐平的地方,伺候梁鸿吃饭,这件事成为典故,后来人们就用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之间相互尊重
五、无盐可以举案齐眉典故?
举案齐眉的成语典故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举案齐眉的意思
[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 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 案;不能写作“安”。
[近义] 心心相印 相敬如宾 夫唱妇随
[反义] 琴瑟不调
六、齐眉耳历史人物?
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齐美尔是19世纪末 、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 ,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他把社会学划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他提出“理解”概念,认为研究者难免带上主观的价值取向,其知识也具有主观的和相对的性质。他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提出冲突的存在和作用,对冲突理论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还对文化社会学有突出贡献。齐美尔的唯名论、形式主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思想和理解社会学思想,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德国社会学家,同时对美国社会学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著有《历史哲学问题》、《道德科学引论:伦理学基本概念的批判》、《货币哲学》、《康德〈在柏林大学举行的16次讲演〉》、《宗教》、《社会学 :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七、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典故?
东汉初年的隐士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他博学多才,家里虽穷,可是崇尚气节。东汉初,他曾进太学学习。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在皇家林苑—上林苑放猪。
有一次,梁鸿因不小心,使得房子著火,延及周围的人家。梁鸿就一家家的去查问每家所遭受的损失,并以猪来作为赔偿。有一家人嫌赔得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物,愿意为你做一段时间的工来补偿。”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的要求。梁鸿在这家干活时不懈朝夕,勤勤恳恳,绝无怨言。邻家的一些老人见梁鸿的行为非同一般,就联合起来责怪那家主人,不该如此对待梁鸿。那家主人也开始尊敬他,并将猪悉数归还给梁鸿,梁鸿坚辞不受,后来回乡去了。
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著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甚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甚么过失?” 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境内)。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请梁鸿进食。皋伯通见此情形,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是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梁鸿因此有了机会著书立说。
八、琴瑟和举鸣案齐眉典故?
东汉学者梁鸿回老家时,有许多女子想嫁给他,他都谢绝了。有个叫孟光的女子虽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养很好。她拒绝了许多人的登门求婚后,三十多岁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梁鸿。婚后,他们靠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
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俩不得不流落到吴中。每天梁鸿帮人干完活回来,孟光总是低着头,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
九、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十、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