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对龙的记载 古人关于龙的记载和描述

一、古代史书对龙的出现记载多么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百鳞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提高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物品:龙种、龙颜、龙袍等。

二、关于龙的资料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而西方神话中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天然现象无法做出合领悟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全知全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里面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小编认为‘西游记’里面,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大众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详情:

三、科学家说全球上没有龙的存在,那么古代人是靠何物品

龙,象征中华民族,华夏人被比喻为龙的传人,在世人的眼中龙就是中国, 中国文化被称为龙文化。那么龙到底是古人幻相中的产物呢?还是真诚存在过的动物?这是个千古之谜。 史书中记载的龙的形象虽随时代不同而稍有不同,但基本型体千古未变, 即龙脚长且有四爪,身体上有纹,有鳞,有角,长触须,长尾巴,大脑袋,大鼻子,细脖子。 史学家及生物学家就是根据这些特征断定:龙不可能在地球上存在。 由于龙的鼻子,说明它是用肺呼吸的,不能长期潜在水中, 与传说中的“龙王”不相符; 而且龙的脑袋及角太大,与细脖子不成比例,不太可能像书中描写的那样翻江倒海。 近年来,有些史学家认为,龙可能确实存在过。最早有关龙的记载是在甲骨文中,此后不少史料中都有记载。 《左传》昭公十九年及昭公二十九年,两次提到龙的出现,并指出当时社会曾经有过专门豢养龙的家庭。古代居民果真见过龙吗? 摒除有意作伪和对某些天然现象的误解后,发现龙的记载仍不绝于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以后的史籍中多次记载众人围观一种罕见动物的事件。这就使人不能简单地把龙看成某种图腾象征。例如,建安二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9天离去, 当时曾为此盖庙立碑。又如,太和七年正月,摩陂的一口大井中发现青龙。魏明帝曹睿亲率群臣前去观看。为此,曹睿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 永和元年四月,有两条龙,一黑一白,出现在龙山。燕王慕容也是亲率朝臣,在距离龙山二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祭祀活动。 直至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还不时有发现龙的记录。《临安府志》记载, 崇祯四年,云南石屏县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如此记载确凿的动物,怎样可能完全出自幻想呢?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龙有两种推测: 一是吉祥物麒麟的延伸,二是其原型大概是蛇类或鳄鱼类动物。然而,根据史书对龙的外形及特性的描述,以上两种推测难以成立。 贾纬《唐年补录》记载: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落在桐城县境内, 因喉部有伤, 当场死去。龙总长一0多丈,身子及尾巴各占一半,尾呈侧扁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二丈,腹下有足,足长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成化(一四陆5—一四吧漆)某年某月某日,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龙。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上的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郎瑛说,这是他的朋友金茂之的父亲客游广东时亲眼所见。 绍兴三一年(一一陆一年),太白湖岸边发现一条龙, 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几里路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临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沟。 《永平府志》:道光一9年(一吧三9)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东亭县境, 当地民众为它搭起苇棚以遮蔽阳光,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古代的记载如此,那么现代呢?年代越近,其目击者健在越多,事实越接近可信。一吧9四年阴历吧月的一天,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园子村后头,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二0多米。 这个动物外形似四脚蛇,脸型与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漆、吧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径约一米多。四个爪子深深插进沙滩里,它通身是鳞,形状似鳄鱼鳞。任殿元老人至今仍满腹疑团,那个巨型动物何故长得那么像画上的龙?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 以往学术界对龙的认识,可能有重大误差。古籍记载及近现代人对目击过龙的叙述,龙全身裹满像鱼鳞那样的鳞片,而不像鳄鱼或其它动物身上的鳞,只有在离水登陆不久的远古两栖类,才有如同龙身上那种鳞片。 除鳞以外,古籍记载龙“腥涎满地”,可见它的体表有着丰盛的粘液腺。尚未完全摆脱皮肤呼吸功能的古代两栖类,恰好具备此特征。登陆成功的爬行动物应当是视觉发达而口须退化。龙的长须表明: 它不仅从未离开过水域,而且生活在幽暗的地方。 如果真龙可能存在过,真龙与华夏人的龙图腾崇拜有何关系呢?事实上,龙由图腾演化而为一种神异动物,也是有其生物物种作基础的, 比如传说中的苍龙即大龙的原型被认为是扬子鳄。 螭龙的祖型是蛇。 《说文》: “上古草居,息它,故相问无它乎?’’无翅而草上、树上飞,无鳍而水中游,畏之敬之以为神灵。十二生肖中称苍龙为大龙,螭为小龙,螭的造型一直有别于苍龙,苍龙有双角足,螭无角无足。 有人研究,龙的演化分为三期: 龙期,此时史书中的龙虽以鳄为原型,但有角,蛇躯,足有四爪;应龙期: 此时的龙,头大而长,眼眶极大,眉弓高耸,有角;黄龙期: 此时的龙身体更长,鳞甲细密整齐。 不难看出,越到后期,龙更是上述史书中记载的真龙,而不是最早龙的祖型扬子鳄和蛇。图腾崇拜的原型一般是某种动物植物,不可能凭空想象,这又提出下个难题。龙的祖型有没有可能不是扬子鳄和蛇,而是古代两栖类,只是大众还不认识它。 以往学术界最有代表性的推测为: 龙是四脚蛇或者大鳄。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的话,龙就是一种爬行动物,那何故龙只要在陆地就木然无能,只有当大雨降临,它才重新抖擞起来?而且,哺乳动物中生活在水中的例子也有,如鲸鱼。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断,这种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 既真诚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动物,是远古两栖类的特殊环境中保存、延续下来的一个变种,希望会有更多的材料来证实这—